“湿地修复的过程有点像‘开盲盒’,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成果会是什么样。”近日,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正高级工程师范存祥,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坦言。
2022年9月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(2022年版)》正式发布,134个绿色职业中,就包括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技术人员。这个职业有什么特别之处?
十年光阴,陪伴海珠湿地从万亩果园到成为“城央绿肺”,让范存祥对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体会。在他看来,“作为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技术人员,一个基本线就是要敬畏大自然,做生态系统的启动者,而不是操纵者。”
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正高级工程师范存祥(央广网记者 王倩 摄)
“开盲盒”
风和日丽的下午,走进海珠湿地,一处小岛上栖息着一群鹭鸟,这里便是广州城区内的“鹭鸟天堂”,也是范存祥和同事们修复湿地的成果之一。
范存祥告诉记者,在开始修复湿地之前,他们通常会对这片区域调研和评估,调用动物学、植物学、生态学、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,“这样才能及时评估生态系统是否受到了破坏或者威胁,再采取合适的方法来修复它。修复的方法包括土方处理、地形处理、苗木搭配等工程技术手段。”
如今的鹭鸟岛,常年栖息着三、四百只鹭鸟(央广网记者 王倩 摄)
鸟类尤其是水鸟,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。如何吸引鹭鸟来栖息?2014年,在修复鹭鸟岛时,范存祥和他的同事们就从鹭鸟的生活习性出发,打造了栖息地、繁殖地、觅食区等鹭鸟需要的生境。
“我们当时在岛上种了乌桕,还有落羽杉,但是被淘汰了,几棵小叶榕只有两棵活了,但是后来萌发出来的构树形成了比较自然的轮廓线,这就是一个自然筛选的过程。”范存祥表示,现在鹭鸟岛的密闭度达到了90%,枝条相互搭错在一起,更方便鹭鸟搭窝。
鹭鸟们平常不待在树上,它们很喜欢找平坦的地方晒太阳发呆,于是他们还在鹭鸟岛的背面做了一块1000平方米的浮岛。“鹭鸟们都很喜欢去,像‘拉个凳子、围着个桌子’,就可以围在一起聊天啦。”
做好这一切之后,湿地修复工程技术人员就需要有长足的耐心去等待,并给予小岛长期的辅助和管理,让生态系统慢慢按照自己预期的目标演化下去。“就像盖房子一样,我们搭了框架之后,里面的‘软装’,就交由大自然寻找它最合适的生态。”
范存祥介绍,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,岛上能记录到的鹭鸟种类就有二十几种了。如今,这里已经稳定栖息了三、四百只鹭鸟。
“这个岛原来目标是小白鹭,后来被苍鹭占领了这个岛。”范存祥笑称,“就有点‘开盲盒’的感觉。”
由于鹭鸟岛栖息的鸟过多,2020年他们还启动了湖心岛的修复工作,希望能分流一些鹭鸟,为鹭鸟提供更大空间的生境。
困惑与惊喜
2012年,广州在全国首次采用“只征不转”方式,将一片万亩果园修复成一座占地1100公顷的城央最大湿地公园。
2012年刚建立的海珠湿地(央广网发 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 供图)
在这样一个超大城市中做湿地保护修复工作,与一般的湿地修复相比有何不同?
“差异确实非常大,目前也没有非常标准的技术手段或标准规范可以参考。”他解释,一是恢复目标不同,二是恢复手段或者效果会受到人为干扰,三是城市对自然的需求多样化。
“海珠湿地原来是万亩果园,我们要在保留果树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服务功能,如何做心里确实没底。”回忆起10年前从水务系统转到海珠湿地时的情形,范存祥感慨道。
于是,他就从自己最擅长的“水文章”入手,将海珠湖与珠江连通实现水循环,慢慢启动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,逐渐探索出珠三角河涌湿地、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。
海珠湿地是国内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生态湿地(央广网记者 王倩 摄)
“当初是误打误撞,但是在城市里有这么好的工作环境,确实很吸引我。”范存祥表示,工作当中他也会面临很多困惑,“比如有一年外来物种特别猖獗,做了很多年的工作,一夜之间可能就被打回原形了。”
这些经历也让他明白,从事这份职业需要拥有的一个底线思维就是:尽力做好这项工作的同时,也要接受大自然残酷的一面。
当然,这份工作也给范存祥带来了很多惊喜。
2021年,海珠湿地发现了两个昆虫新物种:海珠斯萤叶甲和海珠珐轴甲,丰富了中国昆虫区系数据,也从侧面反映了海珠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得到巨大改善。
在范存祥眼中,惊喜不局限于昆虫。“海珠湖里那些鸭子,从2016年过来后就一直没走过,在最初几年没有实现有效繁殖;但是现在一年可以繁殖两次,慢慢扩大到两、三百只,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自然现象。”
海珠湖里游来游去的鸭子(央广网记者 王倩 摄)
此外,海珠湿地每年都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来过的物种,目前海珠湿地鸟类种数已从72种增加到187种,都是他眼中的“惊喜”。
“未知”的吸引力
在范存祥看来,从事湿地保护修复工作,起步阶段就需要8至10年,需要长期和各个专业的老师学习,不断补自己的短板。
他谦虚地说,“我也不敢确定自己短板都已经补齐了,只能说了解多一点,心里会有底气一点。”
但是,在这个学习过程中,他会经常发现一些超出自己知识面的事情,从中逐渐感受到这份工作的吸引力。
比如,珠江里的本地物种占比很少,但是海珠湖的生态系统里,本地物种占比非常高。“海珠湖没有受到外围珠江大环境的影响,还能保持独立运作,其实挺不容易的,我想这些未解的地方,才是吸引人的地方。”
海珠湿地藏着的“未知”持续吸引着范存祥(央广网记者 王倩 摄)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,坚持节约优先、保护优先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,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。”现如今,人们也在追求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,范存祥认为,这些都与湿地保护修复的理念相通,将为这份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前景。
“让大自然去选择它应该有的形态,这才能让我们人类慢慢学会欣赏自然赐予的惊喜。”范存祥说。
转载自:央广网报道
我也说两句 |
版权声明: 1.依据《服务条款》,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,版权归发布者(即注册用户)所有;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,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,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无商业获利行为,无版权纠纷。 2.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,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,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。该项服务免费,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。 名称:阿酷(北京)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网络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,完全遵守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。 |